初夏時節(jié),穿行于通渭縣山鄉(xiāng)原野,一壟壟銀色地膜包裹的層層梯田猶如一條條玉帶,在陽光照耀下纏繞在田野山間,一片片膜面上的農作物舒葉拔節(jié)、綠意盎然,在千山萬壑中編織著豐收的希望。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通渭縣立足縣情、勇于創(chuàng)新、大膽探索,不斷調整農業(yè)結構,積極探索和推廣以全膜雙壟溝播為主的旱作農業(yè)技術,實現糧食穩(wěn)定增產和農民穩(wěn)定增收。2011年,通渭縣被國務院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2009年、2012年、2013年3次被農業(yè)農村部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昔日的“缺糧大縣”一躍成為全省86個縣市區(qū)中排名前五的產糧大縣。
“我家從吃‘供應糧’到‘種糧大戶’,讓我深切感受到了糧食高產要靠科技扶持,農民增收離不開政策引導,農民種地也有‘錢’途。”被農業(yè)農村部授予“全國種糧大戶”的襄南鎮(zhèn)東坪村農民孫愛紅深有感觸地說。1990年以前,他家一直以種小麥為主,但每畝產量也就兩三百斤,而且產量不穩(wěn),一家三口人的生活基本上靠外出打工的收入支撐著。2009年,他聽說縣上推廣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取得了可喜的集雨保墑增產效果,山地玉米單產量能達560公斤,與水川地單產相當。2010年,他以每畝40元的價格租下了100畝山地開始種全膜玉米,種了兩年,年純收入10萬元左右。2012年又流轉土地400畝,當年種植全膜玉米600畝,收了60多萬斤玉米,純收入40多萬元。今年種植800多畝玉米,如果風調雨順的話,產量可達100萬斤以上。
據通渭縣農技中心主任王旭軍介紹,這幾年農民家里存糧多,基本都能吃三五年。隨著*扶貧、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等富民利民政策的深入實施,市場意識逐漸在農民的腦海里“扎根發(fā)芽”,對土地的投入算起了“經濟賬”,大部分地塊用來種玉米、中藥材、小雜糧、果蔬等經濟作物,其中發(fā)展果品基地18萬畝、花椒12.9萬畝、金銀花7萬畝,年種植全膜作物75萬畝以上,推廣了農業(yè)科技的創(chuàng)新應用,種植效益迅速提高,走出一條糧食生產大縣科學協調發(fā)展現代高效農業(yè)的新路。
農業(yè)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